《田園》的再詮釋—砂拉越河的想像

2023-10-17

"Saya serah pada awak",翻譯成的華文意思是「我把它交給你了」。砂拉越的名字由來,傳說來自於這樣一句話。前往十三哩的路上搖搖晃晃之餘,聽聞了這個傳說,不論真假,總是為這片土地增添幾分浪漫色彩。


從瑪格麗特酒店後散步在砂拉越河畔,儘管時間接近正午但是意外地不炎熱,藍天下的河面看起來挺乾淨的,一艘小舢舨緩緩駛近,朝著岸上的遊客招呼。我看見在色彩斑斕的舢舨頂部竟然搭載了兩片太陽能板,在視覺上頗為突兀。以永續城市的觀點而言不妨是件壞事,太陽能板轉換效率與氣溫也有關係,在古晉這接近赤道的地方平均溫度過高會使得轉譯效率降低,但是既然小船航行在河面上就不同了,因為靠近水面降溫速度高於地表,加上中間保留空間增加空氣流通,透過這種方式或許是真正能在古晉發揮太陽能板最大效益的手法。

前往砂拉越河搭乘遊船,古晉的午後雷陣雨來得又急又快,雖然總是能在天空看見密佈的烏雲正在聚集而有所防備,陣雨來臨的強烈像是急版的樂章,片刻之間 毫無間隙而且越來越強。

砂拉越河隔開了馬來人的村莊與華人的市街,實際遊歷於河面上一種不平衡的對比油然而生。雨滴落在河面上的聲響和灑在街道上的聲音有所不同,與此同時心境上搭陪著是覺得對比以及聲響的相位錯開,像是一段身心靈的魔幻時刻。

用音樂的結構閱讀一座城市,共時性空間延續著情感與實體的消融。河的北岸與南岸在視覺上有著很大的差異。北岸是馬來人的村落,岸邊的燈泡裝飾著整條河濱,馬來人的居所與環境之間的界線,不像華人那樣的明確而銳利,對於路徑會保留一段空間,宅邸不高也不大,周圍通常會保有綠地作為農耕使用,聲音的反響性格多元,因為不整齊的混雜,空間感受會更強烈。南岸的華人市集,光是地面就是很硬質的水泥地,聲響反射會很尖銳而且與環境不相容,比起綠地對於雨水的吸收,水泥地與鋼筋混泥土的大樓,與環境分界明確,邊線銳利把視覺空間切割成塊狀

河面低於路面,水面與柏油和水泥,兩隻耳朵接觸到的是不同的資訊,華人的那方多了些「涮」的聲音,接近打擊某種硬體之後不停發散反彈,而馬來人的社區方向則是和諧與柔順的聲響,水面與綠地吸收了午後陣雨的強烈性格,像是為了高潮後的急版收尾所譜寫的稍快板,談到如此不禁想到田園交響曲的內容與曲式編排和我所感知異同。貝多芬在急版的樂章中填入暴風雨的場景,而後加了非傳統的第五樂章稍快板,以牧羊人的感恩之歌象徵自然與人之間的接納與對抗所呈現,或許以音樂作為閱讀城市的一種方式得以油然而生。 

一早晴空萬里彷彿世事皆順,過了中午開始有股低氣壓聚集,醞釀到了便會將下傾盆大雨伴隨強風,晚上風平浪靜無風無雨,但是空氣中充滿著濕氣。走在河畔嗅著溼潤的氣息,晚上的州議會經過燈光的襯托展現出一種奇異感。



滂沱之後,空蕩的等待。河岸的小舟返回船塢,昏暗的氣氛下,看不到船身交錯的漪,只有風吹過的痕跡。

黃昏裏,達魯哈那黃金橋,跨越了砂拉越河,跨不過,時間的長河。

清真寺響起祝禱,回繞在南北兩岸,美麗裡的哀愁,宛若泰伊斯的冥想。

粉色彩霞的戲幕,潮濕地帶的水氣,襯著古晉的愛情與哀戚。

而我在橋上等待,入夜的秋意。


© 2023 人文社會學系畢業展。 社事為聲。
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Cookies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。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